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北京華文學院王亞西
 

  “把”字句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突出難點,是令許多留學生頭疼的一個語法項目,但同時又是漢語中 一個很重要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語法項目。那麼,如何讓學生掌握並能正確運用“把”字句,也就成為對外漢語教師的一個棘手問題,尤其是要給初級階段的學生講清 楚“把”字句,更是對漢語教師提出的一個挑戰。筆者在此不揣冒昧談談自己教“把”字句的一點體會,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用儘量簡明和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列出“把”字句的兩種基本結構:

  1.主語+把+賓語+動詞+其他成分(賓語、補語等)
  S+把+O+V+Otherelements(O/C)

  同時說明,格式中的賓語指的是“把”所涉及的事物,即“把”的賓語,而不是動詞的賓語,且這個賓語必須是有定的,也就是說是交際雙方所共知的;動詞後必須要有其他成分,包括賓語、補語、動詞重疊式(VV)、動態助詞“了”、“著”等。然後舉例如下:
  (颳風了),你把窗戶關上吧。(“窗戶”是你我共知的,“關”後帶補語“上”)
  我把那本小說看完了。(一般不說“一本小說”,“看”後帶補語“完”)
  我們把房間打掃打掃吧。(“房間”是有定的,動詞用重疊式)
  我把那個盒子給她了。(動詞“給”後帶賓語“她”)
  我把行李托運了。(動詞“托運”後帶動態助詞“了”)


  2.主語+想/要/能/已/沒+把+賓語+動詞+其他成分S+想/要/能/已/沒+把+O+V+Otherelements

  說明:格式中的“想”、“要”“能”等代表能願動詞,還有“會”、“可以”“應該”等;“已”還包括“已經”;“沒”包括“沒有”。也就是說,能願動詞、表示已然的副詞以及否定副詞等都應放在“把”字之前,而不能放在動詞的前邊。

舉例如下:
  我想把剩下的膠捲都照完。
  你要/應該把口袋裏的東西都掏出來。
  他能把這些饅頭吃光。
  我已經把借她的書還回去了。
  老師,您可以把這句話再說一遍嗎?
  你沒有把昨天的練習做完。

  二、向學生講清“把”字句在語義上的要求:

  1.主語一定是謂語動詞所示的動作的發出者。例如:
  我把那個盒子給空姐了。(“盒子”是“我”“給”空姐的)
  你把空調開開吧。(“空調”是要“你”來“開”的)

  2.“把”字句中主要動詞必須是及物動詞(vt.),而且必須能使賓語產生位置移動 (positionalchange)、形態變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

 所以,有些動詞如“有、是、來、去”以及表示心理活動的 動詞如“覺得、想、喜歡”等不能作“把”字句的主要動詞。

比如,不能說:
  ★我把詞典有了。
  ★我媽媽把北京來了。
  ★她把京劇喜歡了。
  ★我把爸爸媽媽想了。

  再舉正例如下:

  他把那張桌子搬到樓上去了。(動詞“搬”使賓語“桌子”發生了位置移動)
  我把那些餃子都吃進肚子裏去了。(動詞“吃”使“餃子”進了“我”的肚子)

  但是,我們不能說:“我把餃子吃在食堂裏”,因為“吃”這個動作並沒有使“餃子”從別的地方移動到食堂。

接著看正例:
  我已經把今天的作業都做完了。(動詞“做”使今天的作業由沒完成到完成)
  我把課文讀熟了。(動詞“讀”使“課文”由不熟到熟)

  3.“把”字句分未然態和已然態,即動作尚未發生和已經發生兩種語義形式。前者表示請求、指示、命令、要求、計劃、願望等,句尾沒有“了”;後者用來述說和描寫動作結果和目的,句尾有“了”。

  未然態如:
  請把護照和機票給我。
  請您把口袋裏的東西都掏出來。
  你把房間打掃一下吧。
  我一定要把漢語學好。

  已然態如:
  我把手提包放進行李箱裏去了。
  他把杯子碰倒了。
  我已經把房間打掃乾淨了。

  總之,可以從結構形式和語義要求兩個方面簡明而扼要地向學生講清楚“把”字句的基本用法。課文後 邊及參考書上對“把”字句這個語法項目解釋了很多,但對學生來說似乎顯得有些複雜,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講解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和掌握這個語法項目 呢?這就是教師自己應該思考的問題,而教學效果如何,也是教師再發揮的一個重要體現。

  當然,“把”字句的教學絕非一勞永逸的事情,對於初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把”字句始終是一個難 點。
之所以難,一方面當然是其結構複雜,“把”字句有其組句規則,這種組句規則對句子的各個成分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各個成分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 係。

另一方面,還有諸如語境因素、語義因素等在句子中的作用。所謂語境因素,就是說,“把”字句中“把”的賓語是已知資訊,這就決定了“把”字句可能是超 出單句範疇的,賓語在“把”字句中出現,一定是在上文提到或者是語境規定了的,不然不可能出現在“把”字句中。而且對接收資訊的一方來說,“把”字的賓語 所指的事物是清楚的,不然交際就無法進行。
  
所謂語義因素,就是“把”字句中的主要動詞後邊連帶的其他成分比較複雜,學生對它的語義往往不容 易搞清楚。所以,我們必須將“把”字句的教學不斷滲透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在學習和平時的談話中遇到這種句型,隨時給學生提醒;同時,在跟學生交流時,有意 運用“把”字句,如“請你把那本詞典遞給我”、“請把黑板擦乾凈”等,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掌握這種語法項目。
尤其是在後來學了“被”字句之後,更可以 通過兩種句式的互換,讓學生領會它們之間的語義差別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即使在掌握了“把”字句的結構形式之後,仍然不能自覺地運用“把”字句,而總是用他們熟悉的形式來表達本該用“把”字句來表達的意思,如不說“我把作業交給老師了”而說“我給作業老師了”。
  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學了“把”字句之後,自覺運用這一句式,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把字句

把字句,是漢語中的一種主動式動詞謂語句。這種句式又稱為「處置式」,因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對賓語作出了「處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狀態改變。
基本的結構為:主語+「把」+賓語+動作。

目錄

[隐藏]

[編輯] 語法

[編輯] 一定是主動句

漢語中,句子的主語不一定是施動者,而且即使主語是動作的施加對象,也不一定要用字。例如
所有課程都已經修讀完畢。
但是,把字句中的主語(如有的話)必定是動作的施動者。
他修讀完所有課程了。
他把所有課程都修讀完畢。

[編輯] 有受動的賓語

把字句的字所引介的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所以動詞須是及物動詞。
已經把所有課程都修讀完畢。
沒有受動的賓語的句子不可寫成把字句。
說了這麼多回你還是不明白!(賓語表示動作的量)
他的父母收到消息後,就迅速趕過來。(動詞「趕」沒有賓語)

[編輯] 帶「處置」意義的動詞

把字句中的動詞須帶有處置的意義,即這類句子正在說明「某人/物 某人/物 甚樣對待了」。所以,表示心理行為的動詞如「覺得、認為」等,以及一些沒有處置意義的動詞如「是、有」等,都不可進入把字句作為「把」字之後的主要動詞。
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須對賓語作出了「處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狀態改變。因此動詞往往帶有其他成分,例如詞尾「了」、補語、動詞重疊式;動詞不能是光桿的。
我把你的孩子帶回家。(以補語表示賓語的位置改變)
快把你的想法說說吧!(使用動詞重疊式。不可寫成「快把你的想法。」)
貓把魚吃。(以詞尾表示動作已經完成。「貓吃魚」是對事實的描述,但不一定發生了事情;「貓吃魚了」就表示這事已經完成,所以貓的確已經把魚「處置」過了。)
我把他教訓一回。(表示動作的量的賓語)

[編輯] 動詞前的成份

漢語中,動詞前面可以有狀語的修飾成分或一些能願動詞(能願動詞所帶的賓語是動詞)。通常這些成分在把字句中不是緊接動詞的,而是前移至「把」字之前。這也可看成把「把+賓語」插進這些前置成分和動詞之間。
能願動詞和表示否定、時間、可能性等的副詞都在把字句中必須置於「把」字之前。
希望/不想把這件事說出來。
沒有/不把你放在眼裡。
已經/也/必定把房間打掃好了。
表示動作方式的狀語可以緊接著動詞,也可以置於「把」字之前。
大家可以放心地把貴重物品寄存在服務台。
大家可以把貴重物品放心地寄存在服務台。
上例中,「把貴重物品」和「放心地」都是狀語,即前置的修飾成分,以修飾非名詞性成分的中心語。若有多個修飾成分,則越後的成分就與中心語有越緊密的關係。
把這個句子唸出來。(=立即開始把這個句子唸出來。)
把這個句子唸出來。(=用短的時間把這個句子唸出來。)
第二個例子中,有較緊密的的關係,所以有「快唸」的意思,而第一句中卻沒有「快唸」的意思。

[編輯] 轉寫成其他句式

如:貓 魚 吃 了。
換成一般句子:貓 吃 了 魚。
換成被字句:魚 被 貓 吃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把字句都可以換成被字句。(一般來說,被字句表達負面的事情,譬如「他過馬路的時候被撞倒了」。把字句沒有這種含義。)

[編輯] 歧義

在一些方言中「把字句」可能有歧義,兩種意義完全相反。另一種含義把字句完全相當於被字句。
如:「貓 把 魚 吃 了。」這句話的另一種含義是「某個人(不必指出的)將貓給魚吃了。」
在普通話中沒有這種歧義。說方言的可能通過不同的語氣避免理解錯誤。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Dragon Boat Festival

Story of this holida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n the lunar calendar, and is therefore often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n Chinese, the holiday is called Duan Wu Jie. ( Tone : 1 3 2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Qu Yuan ( 1  2 ), who lived 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 Qu Yuan was a loyal minister that served the King of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Qu Yuan was a highly respected and trusted advisor to the King of Chu. He fought the corruption of other officials of the court.

Initially, Qu Yuan was favored by his sovereign, but over time, his wisdom and erudite ways antagonized the other court officials. Eventually, the intrigues of his rivals exerted enough ill influence on the King that Qu Yuan soon found himself in disfavor. The King began to not listen to Qu Yuan's suggestions and advice. Not long after, the King banished Qu Yuan from Chu. While in exile, Qu Yuan composed many poems expressing his sorrows and concerns for his country and people. Amongst his most famous poems is "Encountering Sorrow," a poem describing his search for a good sovereign that would listen to good advice regarding government.

In the year 295 B.C., at the age of 37, Qu Yuan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o River. He clasped a heavy stone to his chest and leaped into the water. Knowing that Qu Yuan was a righteous man, the people of Chu rushed to the river to try to save him. The people desperately searched the waters in their boats looking for Qu Yuan, but they were unsuccessful in their attempt to rescue him. Every yea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to commemorate this attempt at rescuing Qu Yuan.

When it was known that Qu Yuan had been lost forever, the local people began the tradition of throwing sacrificial cooked rice into the river for their lost hero. However, a local fisherman had a dream that Qu Yuan did not get any of the cooked rice that was thrown into the river in his honor. Instead, it was the fishes in the river that had eaten the rice. So, the following year, the tradition of wrapping the cooked rice in bamboo leaves was begun. The cooked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later came to be known as zong zi. ( Tone:4 3 )

There is also another version of the story. When it was known that Qu Yuan had been lost to the river, the local fisherman had a dream that the fishes in the river were eating Qu Yuan’s body. The local people came up with the idea that if the fishes in the river were not hungry, then they would not eat Qu Yuan’s body. So the local people began the tradition of throwing zong zi into the river to feed the fishes in hope that Qu Yuan’s body would be spared.
龍舟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在中國也叫做端午節。端午節是要紀念西元前三世紀在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最忠誠的大臣,它是皇帝身邊最 受到敬重和信任的諫言者,也是最受到皇帝寵愛的大臣。他反對朝廷內部的貪污及腐敗,他的正直和智慧得罪了不少王公貴人。最後他們陷害了屈原,使得皇帝在也 不聽信屈原的諫言。不久之後,屈原被驅逐出楚國境內,在流放的時間內,他寫了許多的詩,抒發他的悲憤及愛國憂民之情。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離騷」,描寫 他在尋找一位肯聽諫言的君王,在他三十七歲那一年,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 他,但是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每年龍舟賽就是為了紀念當初以船救屈原的一種慶祝方式。

當大家已經知道無法救到屈原時,當地的居民就把煮熟的米飯投至江中給屈原,但是有一天,屈原託夢給一位漁夫,他說河裡的魚吃掉了那些投入江中的米飯,所以第二年,人們就開始將煮熟的米飯以竹葉包起來,就是今日眾所皆知的粽子。

關於粽子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當人們在江中找不到屈原的身體時,而當地的漁夫夢到江中的魚在吃屈原的身體,當地的居民為了不要讓屈原的身體被魚 吃掉,於是想到了一個方法,如果江中的魚不會餓肚子,他們就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居民就將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希望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http://www.hua.com.tw/tw/act/2003/0530H1_Dragon/dragon_ch.htm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May Schedule - Katrina


May Schedule- Katrina



 





9:30-12:30


Taipei
Training

11:00-12:30

12:20-13:20

11:30-12:30

11:00-12:30




4:30-6:30

1:30-3:40

2:30-4:00

1:30-3:40

2:30-4:00

1:30-6:10

2:00-4:00


7:30-9:30

4:20-6:20

5:30-6:30

4:20-6:20

4:30-6:30




   7:15-10:15
7:30-9:30
7:15-10:15
7:30-9:00